张光全 | 关于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对策建议发表时间:2021-05-25 16:45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,“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,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,发挥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”。党外知识分子是一个相对庞大的群体,加强其队伍建设十分重要。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针对该问题进行了调研,形成调研报告。现就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提出如下建议: 关于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对策建议
一、党外知识分子的群体特点及问题 1.圈层区隔更加明显,多重身份相互叠加。党外知识分子群体呈现出流动性、年轻化、专业化趋势,组织性、依附性程度逐渐降低,个体意识增强,身份构成越来越复杂。一是圈层区隔越来越明显。调研中发现,党外知识分子伴随着传统组织性的减弱,“自组织”快速兴起,依据不同的专业、行业、兴趣等自发形成了大量“小圈子”。这些“小圈子”形成了各自的“亚文化”,也形成了不同的群体认同和文化认同,增加了统战工作介入的难度。二是多重身份相互叠加。党外知识分子来自各行各业,一个党外知识分子可能具有多重统战身份。不同身份的相互叠加,不仅造成自我认知模糊,也增加了统战工作的难度,导致工作重复推进。调研中,有2.5%的民主党派具有宗教信仰,3.8%的调研对象既是留学归国人员又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,甚至有2.7%的调研对象同时具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、留学归国人员、民主党派成员三重身份。 2.群体呈现出独立性、批判性特点,功利化色彩增强。一是在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引导下,大多数党外知识分子更加关注个人的学习和成长,强调自我实现,追求市场化的自由竞争观念,崇尚多元价值观念,常常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标注自身的特殊性和小众化。调研发现,科研院所的党外知识分子组织化程度最弱,更加自由散漫。党外知识分子对党委政府的工作表现出一定的批判性,对当前社会中的医疗服务、教育公平、环境治理、公共安全、惩治腐败、财富分配、抑制房价、创业环境等问题满意度不高。二是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的功利性色彩较强。他们表现出一定的社会责任感,但行为方式很大程度有功利性色彩,立场观点在很多程度上受到现实利益的左右,矛盾性和摇摆性更加明显。不少党外知识分子常常参与评论公共事务,但实际行动力显得不足。中等收入群体(年收入20万元-30万元)是构建“橄榄型”社会主要阶层,抽样调查显示,他们的功利性与公共性的矛盾最为明显,社会责任感最弱,群体思想也更为摇摆,极易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冲击,需要重点关注。 3.政治信任度较强,政治参与度不高。一是党外知识分子对党委政府表现出较强的政治信任度,这种信任感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弱化,呈现出明显的“央强地弱”特征。党外知识分子还表现出强烈的制度自信、道路自信,61.2%的受访群体认为党和政府是中国未来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。调研发现,留学经历、加入民主党派、更高的受教育程度,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党外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。面对“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冲突时,个人利益必须无条件无服从国家利益”,有留学经历、民主党派成员、更高教育程度的群体认同率更高。二是从调查的情况看,党外知识分子在有效政治参与方面,程度不深、相对有限。调研中,有82.8%的党外知识分子表示比较关心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,但多数停留在谈论层面;从所调查的党外知识分子协商民主参与状况来看,政协协商参与率为20.5%,其他形式的协商民主参与率均不足10%,特别是在基层协商及人民团体协商中的参与度都很低。党外知识分子利益诉求的有效表达渠道不多。 二、做好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对策建议 1.加强代表人士队伍建设。一是注重优秀人才的物色选拔。通过对党外知识分子群体进行分类分层调查摸底,向重点地区和重要领域聚焦,向中高级人才和领军人物等重点人群聚焦,向有品行、有能力的青年人才聚焦,通过科学实用的综合评价体系,为选人用人提供客观依据。二是注重代表人士的培养规划。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,有意识地把一些优秀人才、典型人士纳入到代表人物库之中,实现长期动态跟踪管理,为培养一支同执政党亲密合作、可堪重用的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队伍涵养水源。三是注重代表人士的作用发挥。发挥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的作用,关键点要放在发挥他们高学历、高能力、高智商优势上,结合群体特点和专长,引导他们围绕党委政府重点工作开展调研,建言献策,发挥智库作用;着力点要放在发挥敢闯敢试、勇于改革优势上,增强他们推动改革发展的责任感、紧迫感和使命感,发挥好生力军作用。 2.畅通参政议政渠道。一是发挥群团组织的政治吸纳作用。加大政治安排的力度,适当增加党外知识分子在各级政协委员中的数量。要以群团改革为契机,有意识地加强组织吸纳,推荐更多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进入群团组织担任兼职领导。避免在党外干部安排上“水平低、不能安排;没位子、不好安排”的误区,不仅要“请君上车”,还要“请君入座”,为其安排使用、参政议政等方面创造条件。二是积极建立联谊性组织。建好知联会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,促进规范化、常态化、特色化发展,锻造骨干队伍、强化工作阵地、明确制度保障、丰富活动内容、创新工作品牌。按照党外知识分子的行为特点和心理需求,持续推出形式多样的项目、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内聚力,从而增强和保持对党外知识分子的黏度。三是依托社会组织开展工作。探索建立新兴社会组织,将统战工作主动嫁接、粘连上去,最大限度地将体制外的党外知识分子由“社会人”转化成“组织人”。党外知识分子自组织面广量大、成员复杂、具有一定的社会动员力,大多处于党政部门的盲区。对待党外知识分子自组织,不能无视、担忧、阻隔等被动式应对,而是应将其纳入统战工作视野,加强联系沟通,建立自组织及成员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,引导他们发挥在参与社会建设、公益事业方面的作用。 3.创新统战工作方式方法。一是做好网络统战工作。绝大部分党外知识分子热衷于通过“两微一抖”(微博、微信、抖音)等新媒体进行联系交流、发表意见、反映问题。即将到来的全面铺开的5G时代将会进一步改变党外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工作形态,要不断加强网络统战阵地建设,整合“报、网、端、微、屏”各种资源,增强统战理论宣传的引导力、吸引力和渗透力。善于走网络群众路线,了解新一代党外知识分子的所思所愿,收集好想法好建议,积极回应网民关切、解疑释惑。善于利用网络满足群体新诉求,让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参与更加便捷、直接、有效。二是推进统战工作社会化。扩大统战工作的开放度,推动统战工作由政治领域向社会多领域延伸,从政治层面向经济、文化、社会等多层面扩散。坚持统战主体的多元性,改变“统战工作就是统战部门的工作”旧思维,坚持“依靠统战部门的专门力量与依托各方面力量并重”,把具有统战功能、承担统战任务的团体和组织,甚至个人都发展成为新的统战力量。三是增进情感认同。针对党外知识分子的独特个性,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,积极建立与他们的联系渠道,通过交往交流交心,创造对话机会,多倾听、多采纳、多包涵、多宽容,通过耐心沟通,增进感情,增进共识。 作者:张光全 中共本溪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教授 |